心理学对自我评价低的解释

2023-09-16 10:03

1.心理学上 自我定义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上 自我定义是什么意思?

“自我”也称为“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在心理学意义上主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人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自我”意识始终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在古代,哲学家们还不能把人的“自我”与意识活动区分开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魂”既控制人的形体活动,是人的意识,又控制着灵魂自身,是人的“自我”。

真正心理学意义上的 “自我”概念研究是从詹姆斯开始的,他把“自我”从意识活动中区分开来,将“自我”概念引入了心理学。自詹姆斯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对 “自我”概念的研究曾几度兴衰。在行为主义出现之前,心理学对 “自我”概念的研究兴趣浓厚,但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自我概念的研究逐渐被忽视。后来人本主义出现,特别是罗杰斯,对自我概念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认知学派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很重视。 “自我”概念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对其研究、应用得到普及。在研究自我概念时,由于认识、方法、人性观及研究取向上的差异,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2.以心理学角度写一篇自我分析 ,对自己的分析

自我分析报告 妈妈曾经对我说,她养了我二十多年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我什么性格。

的确,妈妈不了解我,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秉性。我只清楚一点:我是一个具有复杂人格的人。

过去我不太想弄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因为我在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表现,即使知道哪些因素对自己的性格产生了影响,却不知如何做系统分析。学习社会心理学,慢慢的就把这些因素理清了,在此,做一个简单的自我分析。

遗传因素对我的影响 在我的大家族当中,我发现每一个成员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情绪波动幅度小,通过他们反观自己,才知道我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他们这些特点。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令人激动的、悲伤的,开心的与不开心的,很少会引起我内心的波澜,或者是那种感情的表达只在一瞬间,很快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内心都会恢复以往的平静。

有人说,这是一种成熟理智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是感情不丰富或是内心世界不愿外露的表现,不管哪种说法,这只是别人的一种观点而已,最重要的是当事人自己的感想,我个人认为,这种表现有利有弊,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或是比较紧张的场合(如:面试),我一般都会比较镇定,不会感到紧张。然而,当与同伴们碰到一件比较惊奇或令人激动的事情,我往往又会表现的太过平静,好像事情发展到某一个程度,有什么样的结果是想当然的,根本不用表现得那么夸张(也许这就是粘液质类型的人吧)。

这使得周边的人觉得我很“深沉”…… 环境因素对我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 说起家庭环境,我不知道该用哪种方式来形容,也许“专制型”最适合吧。我记事比较早,但从我开始记事的印象里,挨打与吃药占据了我半个童年时期。

记得我每次从外面玩回到家,准会被揍一顿,那时也就三四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小学五年级。常听到家里人说我的一句话就是:不爱笑。

至于这点,我也说不上原因。但性格当中的一点我认为是继承了母亲的因素:上高中前我脾气很不好,容易生气,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心烦。

这似乎和我前面提到的我不易动感情有些冲突,其实不是的,我善于克制,克制自己不表达内心的情感。但真的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我也会爆发出来,周围的人可能会惊异我这么文静的一女生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脾气。

正如每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样,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尤其是父亲,从初中到大学,我似乎一直在沿着父亲的心愿走,我想学一些艺术类的科目,父亲不同意;我想考专科学校,父亲不说话。我似乎是想尽孝心的耽误了两年时间才来到这。

在外求学的六七年父母很少关心我求学的过程,更多的在意的是结果。而我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很少追求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其他兴趣。

除了学习,我很少干其他的事,包括关心身边的事情。父母关爱子女,这我知道,尽管我的记忆中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我还是能体会妈妈在那个年代,那种环境所特有的痛苦,所以我不恨。

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一个被人们称为“孝顺”的孩子。的确,也许是天生而来的因素,我很听话,作为长女,看到家里困苦的环境,我从小就感到有很大的责任,而从我能做事起,家务事就全由我来做。

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还有一点就是交流问题,尽管在我上初中以后,妈妈就开始跟我交流(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在家长面前表露过自己的想法),但主要是谈过去的事,谈我小时候她为什么打我,做人应该怎样。

我只是听,偶尔说一两句。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 ,所以有时候跟人交流起来不免有点羞怯,最多的表现就是: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说话之前的得仔细考虑一番,这话该不该说,要说的话哪句该说,哪句不该说。我不大喜欢这一点,但我不得不得承认我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上大学之后我一直在刻意锻炼自己。

只是,直到现在,家里还是不让我“参政议政”。在“专制型”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叛逆心理,因为他们受到的约束太多,很多事情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一个触点都可能会是导火索,让他走上歧路,村里有好多这样的例子,而我的家庭给我们(我和弟弟)的对于孝心和责任感的约束可能会强于任何一种管束,我上大学以后,相对自由得多,所以,那种叛逆心理已经消失殆尽了。

(二)社会(学校)环境的影响 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等到高中,因为一次与老师的误会,她竟然骂了我两句,那是我生平以来第一次挨骂,我没有因为他骂我而努力学习,相反,我成绩开始下滑,到后来就是破罐子破摔,而且变得不再自信,不爱与人交流,高中似乎是以成绩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我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我,而我又不是爱打爱闹的人,进不了“坏学生”的圈子,我就像一个在边缘徘徊的人,也就是在那时我开始自卑,跟每个人的交往都有一定限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三换班主任,新换的班主任很和蔼,她第一次跟我平等交流的时候,我都有点受宠若惊,一直以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3396461来习惯了师生之间的那种交流,而不是朋友的交流。

3.社会心理学利用认识自我的有关知识谈谈应当如何正确的自我评价

利用认识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1个方面,是指人对本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1种判断。

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1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偏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1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情类型等作为参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获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奋斗的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动的对比及情况的对照,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1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缘由之1。

当事者迷,那末就无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获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1下。 对女大学生来讲,她们在自我评价的问题上常常会具有两重性,1方面好空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程勾画得残暴多彩;另外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干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常常是过谦的乃至是比较自卑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却有高超的组织才能;有的人或许不解数字之谜,但却心灵手巧,擅长工艺;有的人可能不会琴棋字画,但酷爱大自然,精于园艺;有的人也许记不住许多外语单词,但有1副动人的歌喉,善于文艺。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条件。在实践的鉴别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要使思惟方法尽量地全面些、辩证些、灵活些。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发掘、发现和开发。从个人兴趣爱好、思惟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4.求一篇关于自我评价的心理学论文,不要太深奥,最好是原创

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

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

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

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这次我也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一番分析。

一. 自我分析的方法(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我们先从家庭中的感情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

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但是通过和人比较认识自己应该注意比较的参照系。

第一,跟别人比较的是行动前的条件,还是行为后的结果?大学生来大学学习,如果认为自己来自农村,条件不如别人开始就置自己于次等地位,自然影响心态和情结,而大学毕业后看行动后的成绩才有意义。第二,跟人比较是看相对标准还是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还是不可变的标准?经常有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如他人。

其实他们关注的可能是身材,家世等不能改变的条件,没有实际比较的意义。(2) 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我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

一般人通过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就及社会都是一种学习,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也因人而异。

对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他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人格特征,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在蹈失败的覆辙;而对于某些自我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失败的经验更使其失败。这也是最常见的现象。

因为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败后形成怕败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或挑战,甚至失去许多良机;而对一有些自我狂大的人而言,成功反可能成为失败之源。他们可能幸得成功便骄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失败的多,或成长过于顺利,又有家世,关系,而一旦失去“保护源”,便一蹶不振,不能支撑起独立的自我。

因此一个大学生由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也要细加分析和甄别。二.自我分析(一)兴趣我认为:我的优势职业类型为企业型。

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热情洋溢、富于冒险、支配欲强; 通常具有领导才能,能够影响、说服他人共同达到组织或个人的目标;为人务实,通常追求权力、财富和地位,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二)性格我认为:我还是比较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的。

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

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

智力水平还行,思维非常敏捷,头脑算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可以。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

不能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虽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但很可能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有时候不太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会固执己见。通常活泼任性,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引人注目、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

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

一般情况下,遵纪守法,对人对事我都会负起自己的责任。交际性处于中等水平。

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得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沉默。 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

遇事果断、自信。但有时候可能会冷漠无情。

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但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和信任他们。能较好地平衡理想和现实,既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会考虑现实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能够脚踏实地,有时也会陷入幻想。待人比较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比较认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知足常乐。有时可能过于自负,自命不凡,也可能缺乏同情而引起别人的反感。

既不过于保守,也不过于激进,认为传统中有些东西可以保留,也有些东西需要变革。依赖性很强,缺乏主见,在集体中容易随大流,常常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随声附和以赢得别人的好感,需要追随团体来维持自信,对权威是忠实的追随者。

一般情况下,有较好地自制力,比较尊重礼俗,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通常所体验到的紧张程度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