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程中,框架结构的节点是连接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如框架的梁与柱的交点、交汇点等。剪力墙结构的隐藏梁和柱。等待。节点承受梁端、柱端传递的轴力、弯矩和剪力,受其共同作用,受力状态复杂。因此,要求接头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相邻构件所承受的各种载荷。确保整个结构系统坚固、安全、可靠。但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发现节点的详细结构设计不细致,施工不仔细,很容易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1 梁柱节点区域钢筋绑扎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箍筋间距。实际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节点区箍筋缺乏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规则,或多个箍筋堆放在一起,或长段没有箍筋; (2)纵向钢筋的锚固。可能会因吊钩被烧毁而使纵向钢筋缩短并被烧毁,导致锚固长度不足。 (3)原因分析。一方面,部分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够,施工管理、监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节点区域重要性认识,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施工中所采用工艺的限制,使得接头区域的钢筋(特别是箍筋)完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
2 框架梁、柱常用施工方法
工程实践中框架梁、柱最常见的施工方法有两种:一是按要求一次性绑扎各层柱包括柱体、密度区、节点区的箍筋,然后安装柱模板,在梁下5~10cm处留施工缝,浇筑柱混凝土。拆除柱侧模板后,安装柱头节点模板和梁底模板(或包括梁一侧的侧模板),然后绑扎框架梁钢筋。这样,接头箍筋就影响了柱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工人常常要解开钢丝,从侧面敲打绑好的接头箍筋,开一个大孔,让混凝土顺利流入柱内。这样,关节区域的箍筋就被打乱了,想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并不容易,而且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浇筑柱混凝土时,部分钢筋会被水泥浆污染,影响与混凝土的粘结。另外,接缝区的箍筋系好后,梁底筋的穿线会非常麻烦,尤其是带钩子的底筋更是困难。这时,钢工就不得不敲打已系结的箍筋,甚至擅自烧坏吊钩,造成纵筋锚固不足。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所谓的“沉梁法”绑扎框架梁钢筋,即绑柱箍筋时,将节点区域的箍筋松开,等到木匠把安装接缝模板、梁模板、楼底模板。 ,然后将梁钢筋绑在地板上。绑扎完毕后,拆除临时支架,将梁钢架落入梁模板内。这种方法很容易错过节点区域的柱箍筋。即使放置,也往往无法捆绑、数量不足、间距不均、调整困难。实践中,有工程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在箍筋的四个角处设置导筋,将节点区的箍筋按要求的间距与导筋绑扎并固定在短钢筋笼内,然后沉入其中。模板连同梁骨架;或用两个“U”形开口箍叠放,然后焊接成封闭箍。事实上,只要先安装模板,然后下沉梁,无论使用导杆还是“U”型开箍都很难很好地解决问题。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当柱子比较大时,采用较复杂的方法是困难的。当使用复合材料箍筋时,根本不可能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梁板钢筋验收时,相关方发现并提出节点区域箍筋问题,要求施工人员进行整改。但模板往往此时安装。如果节点区模板不拆除,根本不可能矫正到符合规范要求。遗憾的是:事实上,很多项目最后都因为“尽量整改”而大意而告终。
实践证明,只有细分工艺流程,合理安排工作顺序,木工、钢工密切配合,才有可能保证节点区钢筋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其方法是分段绑扎柱箍筋:首先将柱箍筋绑在梁的底部;其次,将框架梁底筋穿入后,在节点区域绑扎箍筋;最后将框架梁钢筋绑扎后在梁面上加箍筋。节点(定位)箍筋。具体施工流程:将柱箍筋系在框架梁下方,安装柱模板并浇筑柱混凝土(注意为顶边柱上的梁筋留出足够的锚固位置),拆除柱模板,安装框架梁底模板,放置框架梁底筋,系节点箍筋,系框架梁钢筋梁面添加节点(定位),一起安装箍筋,安装节点区模板,安装框架梁侧模板和地板底部模板。这种布置可能需要添加用于绑扎框架梁钢筋的操作框架。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工具脚手架来解决问题。如果楼板底模采用钢管作为顶部支撑,也可以先架设顶部支撑架,作为绑扎梁钢筋的操作架。
3 节点区模板安装
梁柱节点模板普遍笨重且效率低下。在施工实践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采用现场临时散装安装的方式,这种方法容易出现尺寸偏差过大、接缝松动、表面平整度差、连接垂直度差等常见问题。拆卸和重新安装往往非常麻烦和不方便。清理节点内杂物,调整节点箍筋。结合节点箍筋的绑扎顺序,安装梁底模板后安装节点模板,穿过梁底筋,再绑扎节点箍筋。可以使用框梁宽度范围以外的接缝模板(框梁端部和梁底以下的接缝模板作为梁底)。模板支撑已与梁底模板安装在一起)。接头模板采用工具式定制模板的改进方法。具体要点如下: (1)根据各编号节点的相关几何数据确定节点模板生产计划。矩形节点框架梁宽度范围外的模板一般由四边各一到两块矩形板组成。模板下部与立柱搭接长度为40cm,便于固定。根据节点模板的组合方式确定每个模板的具体尺寸和数量后,绘制每个节点的模板制作图。 (2)安排熟练木工根据各节点模板制作预制节点工具模板,并做好相应标记。模板可选用18mm厚的胶合板,以60mm×80mm的木板为背衬,背衬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300mm。安装模具的专用夹具也经过预处理。矩形柱采用钢管卡箍,圆形柱采用扁铁卡箍,拉紧螺栓采用Ф14圆钢。 (3)随着施工的进行,现场安装节点模板。首先用铁钉将相应的模板初步固定在柱体上。检查安装高度和垂直度。调整适当后,安装夹具并预紧螺栓。然后重新检查并拧紧螺栓即可完成安装。另外,接头模板和梁板模板可酌情连接加固。采用基于工具的定制节点模板系统,节点模板一般可周转使用10次左右,可节省人工和材料;提前制作可以节省现场工作时间,加快进度。
4 节点区混凝土浇筑
框架梁柱节点本身作为梁支撑,是柱的一部分,因此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柱相同。工程实践中,多层框架设计时,一般假定梁板混凝土和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相同;如果原设计图纸上注明的柱、梁板混凝土强度仅相差5MPa,审图时一般采用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变更为与纵队相同。这种情况下,接缝区的混凝土施工只需与梁板一起浇筑,并注意振捣密实。在高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为了满足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避免柱截面过大,往往需要将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设定为2级以上比梁、板高5MPa。 。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时必须采取特殊措施,保证接缝混凝土的质量。比较成熟有效的方法是:在梁柱节点附近,距离柱边≥500mm且梁高≥1/2处,采用5mm目密丝网将梁从上到下分开。梁沿45°坡度(作为高度(标号混凝土分界)),先浇高标号混凝土,后浇低标号混凝土,即先浇缝区混凝土,后浇梁、板混凝土应注意的是:(1)接缝区混凝土和梁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筑,高低交接处不得留施工缝或冷缝。强度等级混凝土。(2)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控制施工配料,现场测量和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加强混凝土的养护,防止高交接处附近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缝。以及梁端的低标号混凝土。接缝区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宜采用坍落度小的免泵混凝土配合比,并采用塔吊运输,可减少水泥用量和水用量,降低砂率,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缝、梁的混凝土浇筑宜采用二次振捣法,以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收缩。
只要针对性措施到位,对症下药,精心施工,梁柱节点高低强等级混凝土交界处附近的裂缝是可以得到最大限度控制的。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需要不断改进施工技术,积累施工经验,采用更先进的解决方案。
摘要:本文分析了框架结构节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几个问题。他提出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